公开选拔考试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案例分析汇总(三)

网络 | 2017-03-21 15:04:36

分享

为方便大家及时获取案例分析的相关信息,请您保持关注华图教育网公选遴选频道(http://gxg.huatu.com) ,我们会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以下材料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学习。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案例分析汇总(三)
 

案例分析二十一
  【材料】
  博爱县有40万人口,33万亩耕地,是全国有名的“吨粮县”、“小麦亩产千斤县”和“农业先进县”。1992年,农业总产值突破了1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农业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成了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找到突破口,县委、县政府从种植业这一优势出发,着重对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的比较效益来看,单粮食年亩纯收入只有800元,蔬菜一般年亩收入在2500元左右,是种粮收入的3~5倍;日光温室每座年收入8000~18000元,是种粮收入的10倍以上。近年来蔬菜种植发展势头强劲,已涌现出许多好的典型,如张茹集乡的洋葱生产基地,磨头镇的绿色园区,孝敬乡的万亩高效农业开发区等,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见,发展蔬菜生产,发展效益农业,既是博爱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成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然选择。
  博爱县发展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好。其地处北纬35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4.1摄氏度,年平均降水600~7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80%的耕地属两合土,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多类蔬菜,是温棚蔬菜生产的黄金地带。二是种菜历史悠久。历史上“上庄生姜”享誉省内外,清化南关以种菜而远近闻名,南部乡镇多数农户种菜经验丰富。三是地理位置优越,东邻焦作,北接山西,距郑、洛、晋等城市都很近,背靠全国蔬菜的西北市场(主要是山西省),需求量很大,销售前景广阔,且境内铁路、公路发达,便于蔬菜外运。
  为了进一步搞好蔬菜生产经营,县委、县政府领导率各乡镇干部赴山东寿光进行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同时,全县干部群众围绕发展蔬菜生产,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作出了南部乡镇学寿光,新发展10万亩蔬菜,新建1万座日光温棚的重大决策。
  在目标实施方面,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七条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主导品种和模式;二是积极稳妥地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调整;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蔬菜生产条件;四是强化技术指导,全面提高农民种植蔬菜水平;五是狠抓销售服务,切实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六是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制度;七是成立组织,通力合作,搞好服务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有些群众担心蔬菜销路不好,怕赔本,温棚投资大,筹资困难的顾虑,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如下对策:加强对全国各地有关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加快蔬菜集贸市场的建设,疏通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主动出击,扩大销售渠道。为解决群众建棚资金短缺问题,采取了“公司租赁型”、“借贷自建型”、“因地制宜型”、“对外开放型”等多种建棚形式。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把博爱县建成豫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散集地。
  【问题】
  博爱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高效农业战略的决策正确与否?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博爱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蔬菜生产和效益农业的决策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能做到:
  (1)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扎实。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者对种粮、种菜的收入情况及两者的效益比较,人民饮食消费结构变化,蔬菜行情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这同那些不搞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好,就盲目拍板,最终造成重大失误的某些领导者相比,是鲜明的对照。
  (2)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从决策的过程和实践结果,人们可以看出:
  ①博爱县委、县政府作出的发展蔬菜生产,发展效益农业强县富民的重大举措,反映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迫切要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策是在听取多方面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的,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了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指导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②决策符合实际情况。根据人多地少,种粮收益没有种蔬菜效益高的实际情况,在实现农业“第一次飞跃”之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了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实施战略,依据当前全县蔬菜的生产状况、发展前景和潜力,确定了发展蔬菜田10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万座的目标,把积极引导和行政干预相结合,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使目标的实现有了可靠保证。
  ③遵循“力及”原则,兼顾农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蔬菜的目标是在保证农民口粮和完成上交国家任务的前提下制定的,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发展生产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达到了最佳结合状况。
  (3)实践证明,博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率领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典范。


案例分析二十二
  【材料】
  某国家级风景区,地处两县交界,七大景区雄奇险秀,开发前景看好。一香港公司投资2000万元,与甲县合资在山的南部修建了一条索道。旅游者可节省两个多小时,饱览一个景区的绚丽风光。另有公司投资建设东部索道,此举可启动四大景区,甲县政府批文同意。此前,乙县有关乡镇集资拟在山南修建同一景区的索道,乙县政府已批文同意。此举引起了甲县山南索道投资者的强烈反对,各方纷纷报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解决问题。上级决定建立独立的开发管理区,理顺关系,协调各方利益,招商引资,有计划开发旅游资源。
  【问题】
  假如你被任命为独立风景管理区的负责人,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是如何认识当前这种状况的?
  (2)你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
  (1)认识方面:索道的审批涉及资源保护和开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投资与效益,涉及多方复杂的利益分配关系,否则,不仅破坏风景区资源,还造成重复投资建设,将引起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纠纷,埋下不安定的隐患。因此,必须慎重处理。
  (2)处理方法:
  ①立即组织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制定整个景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报请上级审批。
  ②按审批的规划,对独立开发管理区建立前甲、乙两县各自批准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审理。与规划不符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符合规划的项目分批对待。
  ③鉴于乙县批建的索道与山南已修建的索道属同一景区,建设势必影响合资公司的经营利益,这一项目不予审批。东部索道启动四景区,如与规划一致可考虑批准。
  ④如东部索道获批准,乙县的利益应予保证。可考虑甲、乙两县合作投资,收益分享,共同开发,形成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案。


案例分析二十三
  【材料】
  K镇领导长期靠“长官意志”指挥生产,在农民“不服从指挥”时甚至逼迫农民服从,严重影响到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一次,为落实美国葡萄的种植面积,镇干部和治安人员组成工作组,将几个村未完成种植任务的农户的玉米苗强行铲除,与农民发生了冲突,因此造成农民上访不断。
  【问题】
  请用行政领导的有关理论,分析新形势下应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答案】
  从行政领导的角度来看,要避免上述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采取如下措施:
  (1)行政领导者要掌握并科学地运用行政领导的方法。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矛盾分析等方法构成了我国行政领导的基本方法。K镇干部没有调查研究,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与群众商量,以计划经济时代的方法指导农民生产,在群众不服从时也不注意创造条件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发生干群矛盾是难以避免的。
  (2)行政领导者应善于运用适当的领导方式进行领导。实践证明,在现代领导活动中,说服的方式、激励的方式、示范的方式、人事并重的方式、分权的方式等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行政领导者常采用且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K镇领导干部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单纯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强制,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导致群众强烈抵触,极大降低了领导效能。
  (3)提高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K镇的行政干部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如果自身素质高,认识到位、工作得法,干部和群众的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案例分析二十四
  【材料】某县县委办公室领导班子调整,两位副科级秘书被提拔,分别担任两个业务科室的科长。他俩心情十分激动,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工作搞出个样子来。C科长看到科里任务繁重,心急如焚。每天都早上班晚下班,忙忙碌碌,晚上一般都在办公室加班,许多时间还要拉科里的同志一起干。他对工作十分认真,每次工作安排下去,总是不断地催问,唯恐别人办不好。能自己动手干的,他尽量不让其他同志去做,很多时候,包括草拟通知、填报表也都是自己动手。可以说是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科里的同志不论大小事情,从不自作主张,都是及时地向他请示报告,由他处理。任科长三、四个月后,他明显消瘦了,科里的同志们私下谈论,有的说,“咱们科长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真是少有的好干部。”也有的说,“跟着科长干工作,既轻松,又没责任,真是自在。”
  F科长一上任,就让科里的同志把工作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很多人吆喝工作任务压头,想让他向上反映,要求科里增加人员。他对科里的工作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后,首先组织全体同志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了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并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遇事要大胆处理,不准推诿。这样,全科成员都紧张地工作起来了。F科长只抓科内外的协调工作,处理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平时对每个同志的具体工作一般很少过问,只是定时间听取汇报和进行抽查。上班时间也不显得很忙,还可以看书学习。没有特别紧急任务,他晚上很少到办公室加班。科里的同志私下议论,有的说,“跟着咱们科长干工作,虽然忙,但心情舒畅,因为他相信我们,对我们放手。”有的说,“你看人家C科长,处处带头,没有一点科长的架子。咱们科长把大家搞的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可他自己倒清闲。”
  【问题】两个科长相比,谁的能力强?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该案例反映的是中层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怎样做工作,应该如何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这既是工作方法的问题,也是组织协调能力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领导者越是对下属信任、放手,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就越高,干劲也就越大,对领导者就越感到可亲可敬。否则,领导者包揽过多,下属就会牢骚满腹,缺乏工作热情。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应该组织下属干,而不能包揽一切。作为中层干部,既要对上负责,领取工作任务,又要对下负责,分派工作任务,如果陷于繁琐的事务中,既会使自己十分忙碌劳累,又不能发挥下属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学会全面考虑和整体协调,善于放手和授权,善于组织和协调,的确十分重要。
  (2)结合案例分析,两位科长都是为了把工作搞好,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工作方法不同,F科长的做法比C科长的做法要好。F科长针对科室人少任务重的情况,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从制度上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使职、权、责相统一,遇事能够大胆处理,增强了同志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F科长认识到了自己的领导职责在于组织协调而不是从事具体的业务。作为科室领导,他重点抓制度建设和内外协调,负责对比较重大问题的检查、监督等工作。这样,他就能够摆脱琐碎事务,抽出时间搞调查研究,学习和考虑重要问题。由于他善于组织和协调,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当然我们也应该肯定C科长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处处以身作则的“老黄牛”精神,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从整体上评价,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位好干部,却不是一位好的领导干部。因为C科长只知道自己干,不善于领导和管理,是将才而不是帅才。
  (3)实际工作既应该向F科长学习,又要向C科长学习。向F科长学习,要学会他善于组织协调的工作方法;向C科长学习,主要学习他的工作态度。如果同时具有C科长的工作态度和F科长的工作方法,既善于组织协调和分派他人从事具体工作,又能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那就是我们所称道的好干部、好领导。


案例分析二十五
  【材料】某县粮食局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1995年累计亏损达1500万元。因此,人心思动,精神涣散,已有8名同志调离,不少人想跳槽没门路,只好苦熬日子。新任局长原群同志就职后,决心下大气力扭转局势。他深入基层,详细调查,反复思考,认为连年亏损的原因虽然纷繁复杂,但最根本的症结在于人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如果职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于是,他“以人为本”,首先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他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举贤才不讲亲疏关系,用能人不凭感情好恶,唯才是举,冲破“夫贵妻荣”、“父贵子荣”、“裙带关系”、“家庭王朝”等陈规陋习,变委任制为聘任制,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75名二级机构负责人异地交流了65名。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拥护,增强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原群同志接着出台了变分散式经营为集团化经营,财务统贷统还;粮食“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保管、统一加工”的“四统一”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改变了二级机构割据地盘,各自为站,浪费严重,管理混乱的局面,杜绝了以往“跑、冒、滴、漏”的现象,一年时间就打了个翻身仗,1996年实现利润500多万元,引进资金4000万元,经济效益在全市同行业中从末位跃居第一;被省粮食厅授予“抓管理、转机制、增效益”先进单位;补发了以前拖欠职工的100多万元工资;救活了五家企业,安排下岗职工300多名,开创了粮食局有史以来的新局面。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给众多人带来了实惠,但也势必会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难免有人做小动作,告歪状。1996年7月,5名同志联名到县纪委告原群同志“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公款公物”等,一时间舆论纷纷。粮食局内,有人摇头不解,有人暗自窃笑,但更多的人,义愤填膺,为局长打抱不平。
  经过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纪检、监察部门澄清事实,向粮食局全体职工宣布,一切纯属诬告。原群同志却说:“事情弄清楚了就行了,不必对他们指责,应当给他们一个悔过机会。”一席话使在座的人深受感动,那些联名告状的同志非但没有受歧视,反而在各方面受到关心体贴,真正有能力的照样提拔重用,并竭力说服其他同志要正确对待,他说:“如果没有他们告状,说不定我还会自我陶醉,有可能犯错误呢。”
  【问题】从这个事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从案例介绍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领导者能否正确对待自己和下属,事关工作成败的大局。原群同志之所以在一年内便使粮食局的工作和经济效益由全市同行末位变成状元,其主要经验有三条:
  (1)他抓住了“人”这个根本。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粮食局连年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客观方面的市场变化,主观方面的管理不善,改革力度不够等……原群同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市场变化是必然趋势,根本问题在于人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管理是手段,全在人运用,管理不善是人造成的;改革是一次革命,力度大小全凭人来操作。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的因素。这是他坚持以人为本,改革人事制度,冲破旧传统,敢于选贤任能的思想基础;也是他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高超领导艺术的充分体现。
  (2)他以改革统揽全局。上任伊始,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抓起?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原群同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针对经营管理不善的现状,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实施了“四统一”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增强了二级机构经济核算观念和全体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想办法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一举扭亏为盈,并通过补发拖欠工资和救活五家企业的事实,使大家看到了改革为自己带来的实惠,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深化改革和搞好经营管理的信心和决心。
  (3)他以正确对待“告状者”为契机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捏造事实,诬陷他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受到批评乃至党纪、政纪处分是应当的。但是,当纪检、监察部门建议给“告状”的人处分时,原群同志却说“不必对他们苛责,应当给他们一个悔过机会”,他的宽容气度使“告状”者羞愧难当,使在场的人赞叹佩服。不仅如此,他还以提拔“告状”人中有真才实学者的实际行动,充分说明不歧视他们。正是由于原群同志能够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才使得该局由过去的“人心思动,精神涣散”的落后单位,变成了凝聚力强、奋发向上的粮食系统先进典型。

 #p#副标题#e#
案例分析二十六
  【材料】某县决定到A村建造火葬场,找来了专家论证,征求了村支两委的意见,村支两委认为这是县里对A村的关心,可以拿到项目,发展经济。但是该村的村民知道后,认为破坏了风水,不吉利,不断到乡政府上访,乡政府为了平息事态,派出所民警来维护秩序,但造成了大规模的冲突,并打伤了警察。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件事,马上派出工作组协调。
  【问题】
  (1)如果你是工作组的负责人怎么协调这次事件?
  (2)从此次事件中能得出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
  (1)如果我是工作组长,我应该充分认识到,安全稳定工作无小事。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效化解群众诉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中。在具体处理过程中注意以下策略和步骤:
  第一,作为工作组长,以身作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及时将现场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立即启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二,注意就事论事。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不将群众的集体行为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有关利益诉求。
  第三,慎用警力。尽量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已经发生了肢体冲突,就要果断处罚,将肇事者绳之以法,迅速控制现场局势。
  第四,召开村支两委和上访群众代表及相关单位参加的协调会,重新宣传、调研、论证。
  第五,注意信息公开,正确引导舆论。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第六,反思、自责。群众聚集发生冲突事件,首先查找干部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的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
  (2)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
  第一,坚持正确的群众观,要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对待群众诉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诉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需要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必须要按程序召开,充分听取不同意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
  第三,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农村科学技术及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特别是牵涉建火葬场这种十分敏感的问题上,尤其要注意做好前期的宣传、发动和说服工作。
  第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第五,完善信访体制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变上访为下访。


案例分析二十七
  【材料】某县引进了几个较大的项目,可这几个项目都不在原先规划的园区内,为了加速推动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就决定把这几个项目所在地方圆1平方公里的地方列为开发园区。
  【问题】
  (1)这个县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
  (2)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答案】
  (1)这个县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规划缺乏严肃性、规范性;二是指导思想不正确,只为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而不顾经济建设实际;三是决策不民主、不科学,随意性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没有严格的决策程序和科学的论证,也没有进行深入科学的调查分析与规划;二是错误的政绩观,导致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成绩而忽视经济建设的规律;三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只顾GDP而不注重其他,监督不严、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在园区建设等重大问题上瞎指挥,拍脑袋决策。
  (2)针对园区建设和领导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当前来说,是要对园区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需扩大园区的按正常程序报批,科学开发的机制。不需要扩大的就不要盲目扩大,以免造成新的决策上的失误。
  首先,还是要教育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其次,要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三,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四是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


案例分析二十八
  【材料】由于长期工作效率低下,某县农业局实行了首长负责制,设立了一局长和两副局长。该局长为人正派,思想端正,工作经验丰富,判断决策能力强。他认为,既然是首长负责制,那就应该他一人说了算,因此有什么事也不与两个副局长商量。结果,共事一年,两个副局长对他怨声不断,关系紧张,而且整个局里工作不但不见起色,还更糟糕。
  【问题】请用领导科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该案例。
【参考答案】
  (1)本案例中的局长严重违反了我国领导体制改革中的合理划分权限原则。
  (2)合理划分权限是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领导体制科学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合理划分权限的实质,就是明确了纵向的各级组织和横向上的各级机关的职能,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国实行的是集权式分层领导的体制,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利益。
  (3)首长负责制有其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由于一个人的知识、智慧、能力和精力有限,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会有失误的可能,所以我们应该借助其他领导体制的类型(如委员长制),在本案例中,为正局长设置了两个副手,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可以相互监督,避免个人专断和滥用职权。


案例分析二十九
  【材料】姜委是某市卫生局人事科的科长,这几天,他一直为机关内部的一些事情感到闷闷不乐。前几天,人事科制定一项新的考核制度,得到了局领导的批准。但是,该项制度出台后,马上遭到了其他部门的不满和抵制。局长办公室的刘主任说:“这项制度太不合理了,不适合我们机关的实际情况。”组织科的孙科长则认为这项新制度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全局机关干部迅速接受,不利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大家对新制度有意见,因此,和新制度的制定者——姜委的隔阂越来越大。但是,姜委认为,这项新制度完全是从提高行政效率出发,在制定期间,也咨询过很多专家,所以新制度不应该存在问题。
  为了使新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姜委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地和各部门的领导及职工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机关原来旧的考核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耐心地和他们交换意见。这期间,姜委还利用“五一”长假,举办了一次全机关的家庭联欢会。机关内部的全体干部职工及其家属欢聚一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大家对姜委的看法慢慢地消失了,新的制度也得到了实施。
  【问题】结合案例说明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行政沟通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和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本案例中,人事科制定的新制度不能顺利实施是因为各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认识,不能理解人事科制定新制度的出发点,因此,需要人事科和各部门进行沟通。
  (2)行政沟通是行政协调的前提,其目的在于谋求行政系统中思想上感情上的共识和理解,促进关系和谐,以便能顺利实现行动上的协调统一。通过行政沟通,促使行政机关中部门之间、部门与人员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消除分歧和冲突,从而改变态度。
  (3)行政沟通能够推进行政协调发展。这表现为:
  ①感情沟通能消除隔阂,行动上达到协调配合。
  ②意见沟通引向思想深层,可增强合作的愿望达到协调。
  ③文化沟通可增强凝聚力,达到协调。


案例分析三十
  【材料】W市为了争取“全国卫生文明城市”的称号,禁止郊县农民进城卖蔬菜,导致农民卖菜难、市民吃菜难的局面,农民、市民都严重不满,进而导致W市市政府的其他决策的执行都遭致市民的抵触。
  【问题】请用行政效率的有关理论,分析本案例中W市这种做法是否科学合理。W市在城市管理中应如何处理好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与农民进城卖菜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该市政府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从行政效率的角度可以对此作如下分析:
  ①行政效率方向性的特点。卖菜和吃菜是菜农和市民正当的利益需求,仅仅因为农民进城卖菜可能影响环境卫生就做出禁止的规定,这一政策在方向上存在偏差。
  ②看一个政府及部门行政效率的高低,应坚持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相统一的原则。W市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是城市的整体利益所在,但为了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以牺牲菜农和市民的利益为代价,引起菜农和市民的反感,这显然没有处理好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也有悖于行政管理活动为人民服务这一要求。
  ③从行政效率的测定标准上来看,衡量决策质量的标准之一是决策是否达到了优化。W市政府部门做出禁止农民进城卖菜的决策并不是最优的方案,它不符合城乡居民的利益。
  (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好这一问题:
  ①城市管理部门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各方面的利益,进行科学决策,避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一刀切的做法。
  ②以开放的态度处理城乡关系,允许农民进城卖农产品。同时,要依法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③建立固定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广泛的农产品零售市场网络,让农民在市内定点销售。


 

华图教育公选遴选频道提供公选考试,公务员遴选,国家公务员遴选考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公务员遴选复习资料,公务员公选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内容。

延伸阅读

Back-top
全部栏目
全国省份
招考信息
备考资料
试题资料